農耕農忙,秸稈產生的速度自然也加快了。都知道秸稈是成熟農作物根、莖、葉中不容易或不可利用的部分,屬于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
在以前,秸稈或許會被當作毫無價值的產物隨意處置。放到現在,環保的要求提高了,垃圾也都“變廢為寶”,成了“聚寶盆”。如,近日環保圈發布的一篇文章顯示,一企業以負3877萬中標了一項拆除工程,企業當然不會不賺錢,而是將工程中拆除下來的“垃圾”看做真正的財富密碼。工地上的“垃圾”被企業盡數消納,按環保圈所言,其中將產生豐厚的利潤。
今年,農業農村部將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4月25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剛剛發布了一則通知,要求做好今年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文件明確,今年將建設300個秸稈利用重點縣、600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使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中數據顯示,2017年,秸稈產生量達到8.05億噸,秸稈利用量5.85億噸??梢钥吹?,我國的秸稈產量很大,綜合利用水平的提升也將提升我國的碳減排能力。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向包括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
在農業農村部剛剛發布的這則通知中,就指出鼓勵以秸稈為原料,生產木漿紙、人造板材、復合材料等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眾所周知,目前紙張主要制造來源是木漿,木漿的使用不免會造成森林資源的過度利用,從解決人們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過渡依賴以及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角度出發,將秸稈作為原料生產非木漿紙不失為一個好的舉措。目前,已經有秸稈固化成型等技術的出現,實現“秸稈制紙”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應該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對于秸稈處理的需求量很大,技術發展成為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工作之一。技術發展的一小步,或將成就秸稈綜合利用建設的一大步,技術進步帶來的利好效應也是不可估計的。特別是在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需要在2025年達到97%的前提下,技術突破顯得更加重要。
早在2021年,我國就開展了秸稈綜合利用行動。當時,農業部提出聚焦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加快秸稈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我國能源短缺,進口依存度超30%,對能源的迫切需要下,開展秸稈生物質能開發將大力推動我國清潔能源的發展速度。
據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生物質能是一種可在較大程度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且分布廣泛獲取容易,且能夠幫助我國擺脫對于進口能源的依賴。這樣看來,秸稈作為一種產量較大的農業廢棄物,對其開展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似乎更是眾望所歸的。
自然的,秸稈綜合利用可不止有這三個方向可以探討。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秸稈綜合利用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到2025年,整個秸稈處理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3456億元。屬于未來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可能性多樣。
計到2025年,整個秸稈處理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3456億元。屬于未來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可能性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