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發酵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一、水分的控制
發酵過程中水分太少,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水分太多,影響通氣性。通常水分控制在40%到65%之間,用手緊握可以在指縫間看到水,但不會滴下。
二、碳氮比的控制
有機肥原料的碳氮比以25:1為宜。如果有機物質的C/N小于25:1 時。由于含氮多它不僅分解得快,而且還能使多余的有機態氮轉化為無機態氮留在土壤中為植物利用。如果有機質的C/N大于25:1時。由于碳多氮少,微生物就缺乏氮素營養,其生命活動能力減弱,有機物質分解緩慢,有時微生物還會從土壤中吸取無機有效態氮素營養,造成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養分.使作物暫時缺氮,出現黃萎現象。
三、PH值控制
當PH值大于8.5和小于5.3時,都會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動。在發酵的前中期,由于有機質的分解而產生有機酸,使PH值下降,可以加入堿性的熟石灰、草木灰或者碳酸鈣來調節的PH值。發酵的后期,有氨的釋放和積累,使PH值增加,可以加入新鮮綠肥和青草。
四、溫度的控制
物料溫度會隨著有機質的分解而升高。有機物發酵離不開高溫。只有在高溫階段,堆體內才能開始形成腐殖質的過程,并開始出現能溶于弱堿的黑色物質。?
高溫有利于殺死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失活取決于溫度和接觸時間,一般來說,堆體溫度50~60℃維持6~7天,可以達到較好的殺滅蟲卵和病原菌的效果。
高溫階段堆體內的優勢微生物隨著溫度變化。在50℃左右,主要是嗜熱真菌和放線菌;溫度升高到60℃時,真菌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僅有嗜熱放線菌繼續活動;當溫度升高到70℃時,堆體內的絕大部分微生物大量死亡或者進入休眠狀態。因此,既要設法保持堆體的高溫,又要防止溫度升得太高。